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中国汽车论坛

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商用车市场与电动化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六:探寻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新引擎”上,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商用车市场的情况,这两年商用车市场的变化非常大,确实值得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从两个角度:

第一,用车总体市场情况;

第二,商用车的电动化。

我们要想把商用车的总体情况说明白,需要要把时间放长一点,我把过去35年的数据给大家看一下,大概分四个阶段:

(1)1990-2000年,第一个十年是一个阶段,商用车基本稳定在90万辆左右的水平,有七八年的时间,需求基本稳定。

(2)2001—2010年,这十年是商用车发展最快的十年。好几个企业在这期间进入到商用车领域,做得比较好,特别是重卡。

(3)2011年以后,先下降再增长,是波动式发展阶段,2011—2015年连续五年下降,2016年开始又连续五年增长。

(4)最近今年进入到了常态化平稳运行阶段,看看有没有外力,如果没有外力,这可能代表一个时期的趋势了。这个外力现在有点要看到的意思,即电动化。因为电动车的寿命周期比油车短,因为保有量是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跟经济总量挂钩,保有量相对稳定,但如果一个车用十年,一个车用五年,用十年的车的年需求量就小,如果他用五年,那年需求量就大。现在电动车开始起步,电动车的寿命周期比油车短,所以可能带来一个增量。

大概是这四个阶段,前十年稳定,中间十年增长最快,从100万跳到400万,十年翻两番,然后往下掉,再涨,现在降到一个我们认为差不多是一个平台的水平。

(如图)这是七种商用车,卡车比例最高,重中轻卡车加在一起,占商用车大概75%左右或者是80%。这根曲线跟刚才的形状一模一样,或者这根曲线的形状决定了刚才那一页的,前十年是平稳,中间这十年快速上涨,2011年到这几年先下降再增长,现在到一个平台,跟刚才的形状一样,只是数量上大概相当于它的80%。

中重卡,中重卡的形状跟刚才也一样,只不过中间这十年更陡,它是在2000—2010年,从20多万辆发展到120多万辆,是6倍的关系,而商用车总量翻了4倍,2010年以后先下降再增长。中重卡在2020年最高峰达到了172万辆,去年是71万辆,减少了100万辆。这两年有出口加在一起,缓解了一下压力。

重卡可能是最快的,前几年才5万辆左右,从5万到100万,十年时间涨了差不多20倍(在这期间进入重卡领域就相对比较好),然后下降,再涨,疫情那年达到157万辆,现在是60万辆出头的水平,也差不多降了100万辆,变化非常大。

轻卡,形状一样,前十年稳定,中间十年快速上涨,之后先下降再增长,现在大概在150万的平台。

这几种车型基本是刚才我讲的这个趋势。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走这样的趋势?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两个因素决定:

(1)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速度。

(2)经济结构。

这两个叠加起来的变化,导致商用车变化的曲线。

第一个十年,1993年GDP增速达到14%左右,然后增速开始一路往下走。经济下行,商用车再增长的动力就没有了,再加上那时候是轻工业、纺织工业拉动,也叫轻纺工业化阶段,单位GDP运输量没有重化工业化阶段那么大,这是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我们国家在2001年加入了WTO,经济一直到2007年一路高歌猛进,出口大幅度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攀升,在这期间正好是我们国家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老百姓开始大规模买房,是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速度又快,单位GDP货运量大,这两个叠加起来就导致中间那十年商用车跨越式发展。

从2011年开始,经济逐步减速,这带来商用车需求往下走;还有一个因素叠加进去,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几年技术行业,互联网+这些行业发展,钢铁、煤炭这些行业处在停滞的状态,没怎么发展。GDP速度往下掉,再加上产业结构“轻型化”,带来2011-2015年这几年商用车往下走,但是这个解释不了2016年后商用车又有五年的上涨,那五年上涨就不是经济增长率和经济结构解释得了的,是什么?是政策。这五年出台了若干有利于商用车需求增长的政策。

最近这几年GDP速度比较平稳,大概在5%~6%的水平,但从运输角度讲,经济结构进一步“轻型化”,商用车这几年掉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稳住了。2020年是一个特别的点,一会儿可以看影响因素。

(如图)另外从实物量运输的角度看,这是两根线,一个是煤炭的,一个是粗钢。灰色的是粗钢,蓝色的是原煤,这两个量跟刚才那个图的形状是一样的,前面几年比较稳定,中间猛涨,然后向下,又恢复一点,这代表运输量。

在这期间,这是整个货物运输量,前十年比较平稳,中间十年往上涨,之后相对又是一个稳定,变化不大(如图)。

我们解释一下,2016—2020年按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率,商用车应该是往下走的情况,为什么它反而上去了?实际上,这个增长主要发生在2017年和2020年。2017年,中重卡把需求拉升到了126万辆这样的台阶,2020年拉升到了172万辆这样的台阶上去。2017年这次往上拉,这40万辆车当时主要是治理超限超载,这是2016年9月21日出台的治理超限超载政策,2017年全年都在发生巨大的作用。你原来一个车拉100吨,后来让你最高限拉到总重49吨,实际上也就拉到37吨到38吨,与哪里一个车拉的货,治理超载后,需要更多的车来运输,导致当年的需求增长得比较快,它是主要拉动力。

2020年这次拉升就不是治超了,这次主要是环保治理,把国三排放的车给淘汰,这又带来一轮增长;另外一个因素是2020年疫情开始时,给食物的运输带来很大的压力,国家为了保障民生、拉动经济,把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用大概减了两个月,卡车运输高速公路收费是相当高的,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运输户买车的积极性。

这些因素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不能支持在172万辆这个高位,到2022年基本上就是低点,我们判断70多万辆左右差不多是一个平台。

这几个产品变化最大的就是牵引车,治超也是在牵引车,高速公路收费也是在牵引车,环保主要是这个,牵引车的变化幅度最大。2017年拉到了57万辆,原来一年就20万多一点点,2020年又拉到76万辆,现在回到30多万辆。

这是出台的年份,2016年9月21日开始超载的治理,到2017年持续全年。

今年的情况,前六个月处于常态化运行区间,基本上是正常,内需增长了0.3%,终端销售(真正注册的车)增长了6.3%,这个增长更多地发生在二季度,特别是6月份,批发增长了9%,注册数增长17%,商用车总量6月份是26万多,去年才22.4(万辆),今年增长了17%。

细分车型差异比较明显,今年是卡车表现得比较好。从批发数据来看,重卡增长8.4%,轻卡增长3.8%;从终端零售来讲,重卡增长17.9%,轻卡增长了10.3%。

重卡主要是二季度表现比较好,这是中重卡三年的月度数据,蓝的是去年,紫红色是今年(如图),今年4月份开始,同比6.8%的增长,5月份同比增长17.6%,6月份同比增长44.4%,二季度明显往上拉动这个市场,变化非常明显。

二季度以来商用车市场低位向好,首先是宏观经济基本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GDP增长率在5.4%,5%以上。大家可能感觉到这个速度对车好像不敏感,我们去年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市场做了研究,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国际市场研究,当时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普及这条路怎么过来的,为了研究中国汽车普及的路径。

去年我们开始研究全球,是为了支持汽车企业顺利出海,看看全球各个大区、重点国家的汽车市场未来到底怎么发展。研究发现我们国家汽车市场的稳定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跟我们国家汽车市场稳定性差不多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都是经济波动幅度比较小的国家,车市因而比较稳定。我们做汽车行业非常幸运,经济平稳运行,包括乘用车三年只下降(2018、2019、2020年)了12%,有些国家一下就是百分之几十,这是一个宏观的基本支撑,有对比才能理解这个事情。

第二,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政策在二季度开始体现。从1月份开始在酝酿发布,真正起作用是在二季度以来。总体上看,较多省份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当然,还有几个大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是中重卡的基本盘,这几个基本盘相对来说。政策效果显现的缓慢一些。

虽然商用车销量速度还不错,但效益不是很理想,我们最近做了一些调研,原来一直认为商用车竞争不像乘用车这么激烈,但今年也相当激烈,包括经销商盈利非常难,整车企业盈利也比较难,效益不太理想。这里面一是市场的增量不能满足厂家希望的增量,导致竞争加剧,这两年商用车运营状态比较好的都是国际化业务发展比较好的,四年时间从100多万辆到500多万辆,商用车从20万辆增加90万辆(出口量),现在重汽相对比较好一点,还有北汽福田,这两个企业出口比较多的就相对比较好,光在国内市场运营的就比较难。

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大家采取主动降价措施,倒逼着油车也降价,一个企业为了上电动车,你把电动车份额抢了,别人又要跟你抢,大家一块降,结果油车也卖不动了,所以油车也降价,循环了前几年乘用车的路,现在商用车正在出现,影响了效益。

第二方面,分享一下关于电动车的商用车情况。

商用车的新能源化也开始加速了,这个加速是起于去年5、6月份,之前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基本在10%左右,去年涨到19.8%,今年前5个月已经涨到了22.2%,这是终端零售数据。最近两三个月涨得非常快,4月份涨到24.1%,5月份到了25.2%,6月份渗透率到了27.6%,已经比较高了。虽然跟乘用车相比还有差距,乘用车今年前6个月是49.4%,这个是22点几,但发展得非常快。

车型之间略有区别,目前来看,轻客的电动化比例最高,达到59.7%,接近60%都是新能源。如果老的传统的轻客企业再不做新能源化转型,那影响就比较大了。现在轻客里面的新能源,原来好几个做乘用车的企业如吉利、奇瑞,正在大力进入;渗透率第二高的就是大中客;然后是轻卡和重卡,变化比较大,重卡的渗透率今年是第一次比轻卡还要高一点,重卡今年是22.2%,轻卡是20.9%,这是第一次出现,一直是轻卡比较高。

从月度角度来看,重卡也是去年6月份以后开始涨,今年持续上涨,这样的曲线,从做市场分析角度看,就是值得特别关注了,它是持续涨,这个对趋势性影响非常大。今年6月份,重卡达到24.7%,轻卡今年在1、2、3月份有点下降,去年已经涨上去,最近三个月涨上来了,4、5、6上来了,6月份达到27.8%了(轻卡的渗透率),这是发展比较快的。

从增长速度角度分析,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就更快了,商用车总量才百分之几的增长,但是新能源今年同比增长了59.5%,重卡今年前6个月同比增长了185%,轻卡同比增长72.9%,重卡今年电动化的渗透率是发展最快的,主要来自一汽等几个油车气车强势商用车企业今年开始发力电动车。

从这三种车对比一下,油车、电车、电车。今年油车同比下降2.9%,我说的都是内需(终端零售),电车增长了59.5%,天然气车今年开始下降,下降了6.4%,油车和天然气车的份额被电动车抢去了;因为重卡政策到位比较多,所以油车今年也增长12%,电动车增长186%,天然气车下降了15.9%,现在的天然气车被电动车挤得更明显一点,因为它俩主要是为了省钱。轻卡,油车下降0.9%,天然气车增长17.6%。

从比例来讲,今年油车在商用车里面掉到了67%(乘用车现在大概是52%),电动车23%,天然气车9%,重卡里面的变化是最大的,重卡的油车份额降到了52%,电动车涨到22%,半年涨了八个点。天然气车比例去年30%,降到现在的26%,下半年还得降,我估计在20%多一点的水平,电动车有可能涨到26%、27%,这个市场重卡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重卡为什么变化这么大?重卡的起步是从钢厂开始,钢厂规定上下游运输的碳排放和污染物都要纳入考核,如果这个不达标,一票否决制,你就不能评为A级。它给你规定什么情况下是A级,什么情况是B级,什么情况是C级。A级,基本不停产;B级,一年可能关20天左右;C级,关得比较多,关一天的损失相当大。当时买重卡的主要是钢厂自建车队,它算账来看,买电动重卡肯定贵很多,但跟关一天的损失相比,还是买重卡合算。从电动车来讲,基本上起步就是钢厂自己建物流车队,买纯电动汽车,从这一步一步发展过来。

现在发现这个效果挺好,现在扩展到化工行业,但因为化工的单体体量比较小,数量多,可能达不到钢厂这样的效果,因为钢厂都是大厂,效果比较好一点,现在在这么走。

下一步,我觉得电动车的形态也变了,续航里程也变长了,品质也变好了,现在重卡里面电动化的进程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原来是封闭环境下的场景,主要在钢厂、矿山、港口、机场,这些地方是用纯电动汽车,因为它充电相对比较方便,也可以换电。现在已经发展到短途固定线路开始用,大概150公里之内的,往返300,重卡一般的车大概装420度电,按1公里1.2度电计算,应该能跑到350、360公里,一个来回不用充电,或者简单补一下电,但需要是相对固定的线路,主要是做环卫、城区渣土、混凝土搅拌、砂石料、煤炭、钢铁、水泥的倒短运输、港口集输等等,现在这块已经起来了;第三块是长途,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轻卡发展最好的是广东,去年广东的电动车达到了5万多辆,第二梯队在1万辆多一点点(四川、江苏、河南),大概11000辆,再是其他的。渗透率来讲,广东49%,海南46%,这是去年的情况。北京也还比较高,37%(轻卡)。广东最主要的是深圳,基本上现在深圳进城的物流车全面电动化了,政府在推动,市场也接受了。广东今年已经更高了,今年电动车渗透率达到56.7%,这是全省,像广州、深圳基本上差不多全面电动化,四川成都的轻卡渗透率也比较高,达到30%多。

轻卡的电动化其实也分场景,最近在北京做了一个调研,据北京福田最大的经销商(也卖江淮),北京市,2022年开始搬家公司的车率先电动化;第二是2023—2024年,电商快递车电动化,北京的集散中心在顺义,每个区还有一个分中心,从集散中心到分中心都是轻卡运输,这些车基本全面电动化了。分中心进城给各个商场,这个车是拉饮料的,拉衣服的,一次送几个店,这个车基本是电动化了;今年开始,冷藏车大规模电动化。今年北京有个政策,买冷藏车给你35000块钱补贴,他们一算账很合算,买了冷藏车之后,即使把里面的空调拿下去也核算,补贴作用太高了。今年北京卖的新能源汽车70%都是冷藏,它是从一个场景一个场景慢慢走,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北京一样,轻卡进城的车电动化逐步发展。因为商用车对城市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虽然它量少,现在各地都比较积极,整个轻卡今年也开始。因为量大了以后,成本就下来,现在是主动赔钱卖,将来规模化上去之后,成本就会下降。

商用车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发展,这两年突然加速了,三个原因:

(1)补贴政策。无论是中央和地方的补贴,报废补贴、置换补贴,现在效果非常大。假如以四轴以上的为例,纯电动补九万五,油车补六万五,电车比油车多了46%,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补贴政策效果非常好。

(2)价格下降及灵活地定价和营销方式。价格下降,首先得益于成本下降,电池成本从800多块钱一度电现在降到500、600,这个成本下降比较明显,相当于一度电降了200块钱,49吨的车大概装420度电,8万块钱就省下来了,光电池成本就降了8万多。这两年电动车的售价从70万到62万,去年的时候是48万,今年6月份到目前是45万。这个车如果补贴还有9.5万,那还剩35.5万,比同级别油车贵10万块钱,使用成本很快就可以省出来。

其次,竞争定价也促进了电动化的发展。2024年年两会期间,国资委领导表态,对央企电动车的考核单算。去年一汽解放在电动车份额里面提高了很多,去年达到了11.6%的份额,提升了5.3%,去年还是徐工第一,三一重工第二,一个17.6%,一个17.2%。现在我们调查部分地区,这三个已经开始差不多了,而且消费者的认知也发生变化了。一个经销商跟我讲,现在对新能源的认知原来都是三一、徐工比较好,现在又回到传统认知了,也就是说一汽、东风、陕汽、重汽的电车又被认同了,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成本下来了,又有补贴,再加上竞争定价,这是一个原因。

与此同时,灵活的营销和定价方式,对电动车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现在叫无动力车身,加电池银行。电池可以不加在车价里,买一个不带电池的车,这个电池就算600块钱一度电,420度电就是25万远,35万的车要把25万拿掉的话,就剩下10万块钱左右,10万块钱就可以买这个车。当然全生命周期算账是一样的,因为一个月要加6000-7000块钱电池的租费,但对一部分资金紧张的用户,可以大幅度节约一次性投入。我们调查江苏现在不带电池的车能达到30%~40%,他不要电池,把25万拿掉。

(3)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家对网约车都了解,现在去各地你想打一辆油车不容易,像广州基本是电动车做网约车,因为你打车的价格降得太快了,用油车做运输和用电车运输,一公里差不多节省5毛到6毛钱,一天你跑300公里就是150多块,大家基本用电。目前的运输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网约车的情况,在物流运输市场正在重演,按照一度电八毛五去测算,没有补贴情况下,用油跟用电大概差八毛钱。这边是在有补贴的情况下还是省八毛钱;如果按电价六毛钱测算,现在我们调查很多地方才四毛钱的电价加两毛钱的服务费用,按六毛钱算,油车和电车成本每公里差一块二,如果一个车一年跑20万公里,一公里差一块二,一年就是24万,半年就回本,因为电车和油车就差10万。

近期部分电车的入市以后,可能按照电车给你定价,当时天然气车就是,运输市场里有了10%的天然气车,包括快递、长途,结果都按天然气车的运价来定价,成本降低了,你开油车也按天然气车定价。下一步有这种风险或者有这种可能。你做运输,按电车给你定价,这时候逼着大家都得换,销量可能有一个猛涨,但是那个峰值可能比正常峰值高,如果大规模电车以后,这个峰值常态化水平可能不是我刚才讲的70万,可能80万、90万,因为它的寿命周期短,既带来销量的变化,又带来峰值变化。

中期,智能驾驶的问题。智能驾驶下一步又可能带来一轮换车的高峰,减少运营成本,因为智能化上去以后,三个司机可能换成两个司机,两个司机可能换成一个司机,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有无人驾驶,大幅度降低成本,又逼着大家去换一轮,把现在没有智能化的再换掉。这不带来峰值的变化,它可能突然带来几年的增长,但又回到原来的情况,因为不改变使用的寿命周期,这是对电动化的看法。

有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是电价的问题,因为现在油车是在交养路费的,电车没交。如果要交钱的话,价格的敏感点可能在一块七左右,超过一块七的电价,可能就不一定行了,因为一公里1.2度电乘以一块七就已经到两块了,现在油车大概是两块二、两块三左右,他总得省点钱才行,这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到底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总的来讲,在政策没出台之前,这两年商用车电动化进程肯定是一个加速的。

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