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许长春:博世电驱产品开拓思路以及未来技术趋势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1日下午举办的“第七届全球汽车技术发展领袖峰会”上,博世电驱动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许长春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付炳锋会长、竺董事长、各位汽车界的同仁:大家好!
我来自博世电驱业务的许长春。时间关系,尽量简短一些,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电驱业务主要的一些产品开拓思路以及未来技术趋势的看法。
电驱方面主要分三个场景,一个是乘用车的电驱,一个是商用车电驱,还有一个是低压电驱,这是三个主要的应用场景。
产品方面,博世一直立足于做很强大的本土研发创新的团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现在更多的是在电驱领域,扎根于本土,更加服务于全球。不仅仅是目前中国市场有成本的优势,更多的是因为这是一个lead market,是一个主流的市场,因为要贴近于市场,所以我们才做策略性的尝试。
乘用车电驱方面,博世集团是放在联合电子,跟合资公司一起在做。我本人转到博世之前,也是常年在联合电子工作20年时间,也是技术背景。电驱领域工作过9年的时间,刚才广汽吴总提到的我也是感同身受,技术变化在电驱领域非常快。整个过程也是见证了技术在混动,在纯电动整个电驱技术不断地迭代变化的过程。看到新技术,搞技术的人都是激情澎湃,看到一个新技术来了,非常开心,但同时做业务的话也是感到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市场一直在卷产品、卷技术,也卷价格,还卷服务、速度响应,但其实更加害怕特别是作为电驱供应商,我们怕踩错了方向。比如我们曾经也投资P2的电机,也拿了好几个项目,再开发,刚刚批产,市场没了、停产,在德国用得很好的技术,也是主流,我们拿到中国水土不服,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要植根于lead market服务于全球市场。所以我们做电驱桥的产品开发,已经是德国团队和中国团队一起做产品,既适用于中国市场,同时也面对全球市场,用同样的平台做,这样更多地能够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适应。
如PPT所示可以看到,既有模块化的,也有独立式的系统产品,我们希望在迭代的过程中,通过模块化的方式,更多在迭代过程中利用到既有的产能,在迭代的时候能利用到以往的产线,以避免在技术迭代当中有巨大的浪费,这对电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痛点。
想利用这个平台分享一下,刚才我提到我们特别害怕大家看错了方向。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对于增程器方面,刚才提到的增程器是一个“充电宝”,我们做了一个产品叫“智能增程单元”,主要是把电机、电机控制器包括VCU、发动机控制器,因为博世发动机控制器非常强大,集成在一起,这样给客户更容易地选择,让系统效率、集成化灵活性更好,成本也更加有优势,这将来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趋势。
另外,针对辅驱的电桥,可能ASM是一个趋势,我们基于此也做了很多拓展,包括让它做得更轻(镁合金),同时也加了智能化的冷却系统,让它更加灵活,电桥需要冷却时去冷却,需要热的时候让它加热,效果更好,简单来说大概是这样的想法。
最右边在一些模块领域、电机领域,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的想法。有的已经实现了,甚至实现批产,包括X-PIN电机已经实现了批量供货,去年过了几十万套,今年更多,也包括单边X-PIN、双边X-PIN,包括氮化镓的充电机和800伏的碳化硅的逆变砖,这更多是一个模块化的概念,我们认为可能是趋势,在做的过程中也希望跟业内朋友进行更多地交流,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
商用车领域,我们更多地说它是骡马,更多的是为了用户。它对于效率、重量的要求更高,在商用车电驱领域,可能投资一些成本,增加一些效率,其实可以带来在货运上的商业回报,因为重量减轻了,效率提升了,运输成本就变低了,这块可能更加重要。一些新技术有可能在商用车上先采用,更加成熟以及面扩大了以后再到乘用车里用。商用车领域,我们从3.5吨到49吨,包括也跟乘用车的一些技术可以拉通,包括产品、模块都可以拉通,包括增加一些能量回收、寿命的评估,这对于整车的司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可靠性上,因为商用车博世的产品,除了技术本身以外,增加产品的可靠性本身也是技术的一种形式,尤其像商用车,一旦有故障、抛锚,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益,所以基本上我们的产品都是按照150万公里进行设计使用寿命,也是考虑到各种极端环境。
低压电驱这方面,主要趋势是48伏,随着智能化、娱乐化、线控、热管理等系统的导入,12伏电压功率往往不够,所以48伏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我们评估/测算下来认为,假设在相同规模的前提下,48伏可以带来原材料的节约15%~20%,重量也可以降低,效率可以提升,驾驶体验会更好。这方面博世产品比较全,可以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48伏全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控制器到各个电机、执行器、热管理的水泵等等产品。
最后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如何助力全球化布局,博世本身是一个全球化企业,我并不是想做广告,我以前在做一些项目时有一些经验,往往有些车子在中国用同样的电桥,可能把车子出口到国外,莫名其妙地有些其他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比如去泰国,可能对于泰国的湿热环境考虑得没中国这么周全,对产品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增强设计,比如到了欧洲盐雾环境要求更加高,可能在国外的拖车需求也跟中国不一样,包括国外的法规要求也不一样。博世有一个强大的法规团队,整个全球有几百人在研究各地的法规、不同区域的客户需求,更好地助力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的市场。
以上,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