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中国汽车论坛

北京汽车王磊:大模型加持下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1日下午举办的“第七届全球汽车技术发展领袖峰会”上,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院长王磊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付理事长、竺总,各位嘉宾、领导:大家下午好!

我是北汽研究总院的王磊,很荣幸借此机会在这里分享一下,关于大模型加持下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主要聚焦在智能座舱方面。现在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形态也会持续地进阶,2025—2026年聚焦在消费互联网服务,打造生态的智能空间;2027—2028年应该会迈向全车感知融合、全域服务统筹融合的全车智能空间;2029—2030年它应该会迭代成为一个高度个性化且具备成长特性的私人全时的智能空间。趋势上,AI智能体在智能座舱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多个专属智能体的协作会突破单一功能的边界,提升跨问题解决与推理决策的能力,交互模式也会有很大变化。我们现在叫被动响应,会转向全面的、智能的、个性的、主动的交互。

大模型驱动智能座舱我们叫智商+情商的双商升级,一方面要构建高智能全面的智能助理,云端中的模型、车端小模型和生态进行打通,让汽车更加地百科,更加地多知识化。同时还能伴随着用户的成长给予情感的关怀。另一方面打造类人的交互体验,像AI数字人、3D HMI这些形态,通过拟人对话、手势眼神进行交互,敏感高效的联动,车端高算力平台的串联,SOA服务,包括IOT智能家居等等,多任务并行,全域协同响应需求。在大模型的驱动下,智能座舱的人格化要加速演进,汽车智能就是在加速度推进,自动驾驶越来越普及,普及之后座舱里的人不是说完全交给机器驾驶,但是确实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座舱里面拓展一些其他的行为。这方面,我们认为智能座舱的作用和多样化的需求、主动性会越来越强。

由大模型驱动的颠覆性变化,无论是汽车行业也好,还是制造业的升级,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交互方式上,自然语言会逐步地取代图形界面,成为主导,让人车对话真正打破技术屏障,更加自然,也更加直接。研发维度上会告别过去碎片化的独立开发方式,走向大一统的跨域的联动。功能实现上,会从简单的排列组合,进阶为智能调度,无限拓展智能座舱的服务边界,产品体验上会摆脱多应用的割裂,现在很多都是APP,后续一定是去APP化的无缝衔接,重构用户的感知。座舱的核心就是在于通过智能化组合推演,实现功能指数级的拓展,精准识别、快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迭代,应该更是人车交互范式的全面塑造。

智能座舱正在从被动的智能响应、功能执行,走向智能执行,简单意图理解、复杂意图理解、情感培养这个方向在跃迁,发展速度非常快,北汽构建了一个“百模汇创”的架构,是一脑多端的策略,融合了用户偏好与习惯的长期记忆,还有实时对话交互行为的短期记忆,辅以深度的思考架构的支持,实现相较于传统座舱这种机械式的、被动式的交互,更为深刻的意图理解与任务调度,达成根据场景主动触发服务的效果。

AI大模型要通过多模感知、预测、理解和执行多个环节,基于多种来源,多维度的海量数据学习,智能座舱能全知全能,理解用户的画像、偏好、车辆状态等多维度的信息,借助用户的行为数据,包括车辆数据,持续地训练模型,精准地捕捉用户意图,让智能体具备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实现预测行为,提出决策,应对连续对话和复杂推理的场景,将决策转化为执行动作之后,实现全域协同的响应,并且模拟人类反馈的机制,持续地提升决策效率,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交互和服务闭环。不仅能够处理多模态的输入,还能够通过自然对话、状态感知和生成式结果,来提升人在车内的交互体验和效率。

这些变革的实现肯定要有关键的技术支撑,基座的公共大模型来提供底层能力支持,云端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数据分发,组件调用等等,北汽“百模汇创”大模型平台采取的是一种插拔式的设计,能够快速地接入第三方资源,这样能避免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也基于大模型的能力,主动地聚合,构建丰富的生态体验。

AI大模型重塑智能座舱整个过程中,更离不开的是电子电气架构、本地算力、软件、大模型等技术的支撑。车端和云端要协同,能够提升运算效率和响应速度,基于大模型的能力主动地聚合,构建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体验。在架构和算力方面,确实需要高算力的域控、车控集成,采用中央集中式架构可以分解更多车辆、SOA原子化的能力,从而更加方便座舱AI决策执行的快速落地。

北汽的智能座舱一直秉持1+N+AI的理念,创新打造了“百模汇创”大模型平台架构,一方面为智能座舱场景打造的中枢大模型的平台,加N个垂域的大模型和多类应用生态,打造去APP化的交互架构。

架构向上方面,整合垂域大模型的能力和生态数据,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像智能家居、餐饮服务、教育服务等等,人平时对手机的一些信息依赖转移到车内。在2024年这个AI能力在车端的应用层体现,打造了像“汽车大师”等等一共搞了十几个创新的AI智能体,在行业里也是首批实现了车端大模型的应用落地。

架构向下方面,整合了整车原子化的服务能力,文生场景智能体,实现一句话智能调度全车的19大类的功能域,一共有一百多项SOA原子功能的标准服务,可以实现灵活调用。通过灵活的架构,也能够实现打破车端功能的局限性,构建端到端一站式服务闭环,拓展了智能座舱服务生态的边界,深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中。

如PPT所示,这是在量产车上今年春节已经实现的功能,我们把它分成几个阶段。1.0是功能座舱阶段,刚才提到汽车就是被动的、正确地响应用户的基础需求。2.0阶段叫感知座舱阶段,融合整车的感知能力,结合主动推荐和多模态大模型,建设高感知、多融合、场景化的智能体。3.0阶段是认知座舱阶段,为用户主动地带有情感地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达到能够满足用户的情感化需求,大模型与智能座舱的深度融合会将感知、预测、决策、推荐、服务集于一体,通过不断地提升大模型平台架构的能力,我们的汽车产品也将成为兼具智商和情商的智慧助理。

截至今年6月份,上线运营了13个月,我们统计了一下,我们的智能座舱大模型的调用次数超过7300万人次,每辆车每天都在被调用,所以用户对它的黏性还是非常大的。

最后,现在我们身处在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发展的时代,响应一下今天几位领导前面提到的,汽车行业必须得开放合作,只有开放合作,大家一起携手,才能不断地推动新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我们一起通过行业为咱们的用户能够带来更优质的出行体验,这是我们最起码做技术、做产品人员的初心和目标。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