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杨红新:全固态电池面临产业链成熟度以及量产工艺等问题
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4日“绿色化新方案专题论坛:固态电池产业化与下一代电池技术布局”中,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发表题为“蜂巢能源固态技术演进与产业化进程”的演讲。
杨红新在演讲中表示,在汽车领域,全固态电池的全面应用可能尚需时间,预计会从示范运营逐步起步。他提到,全固态电池仍面临诸多待解难题,除技术难题之外,还包括产业链成熟度、产线可制造性以及量产工艺等问题。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杨红新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我的报告将主要从产业化角度,分享蜂巢能源的一些思考。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资本市场非常活跃,固态电池板块集体大涨,涉及材料、设备及电池企业,这一概念异常火热,仿佛一夜之间固态电池就要进入千家万户。
从产业实践来看,蜂巢能源源于长城汽车,延续了低调务实的风格。我们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已投入多年,积累了诸多成果,但对外发布较少,更多的是稳步推进最具产业化的技术路径。今天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蜂巢能源对电池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进程的看法。
无论是液态还是固态电池,本质上都属于锂电池范畴。经过几十年发展,部分领域已进入成熟阶段,有些则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同时还涌现出诸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未来还包括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锂电池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不同阶段、不同政策驱动下的新兴领域,所需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不尽相同。就固态电池而言,它更可能率先在哪些领域实现应用?结合产品成熟度分布,我们认为新兴领域有望成为其真正商业化应用的先行场景。
在汽车领域,全面应用可能尚需时间,预计会从示范运营逐步起步。目前,蜂巢能源正重点以半固态技术为切入点,推动在低空领域产业化项目的落地,也已承接若干来自大型公司的低空飞行器及人形机器人相关项目。
锂电产业的发展从液态到固态,我们认为应分为三步走。首先,“深化当下”是指液态电池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们仍面临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以及新一代产线和超级工厂的迭代挑战。例如,磷酸铁锂电池需进一步改善低温性能,三元电池则需增强高温热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液态技术已经停滞,也并非大家都把精力转移到固态电池。
今年,包括蜂巢在内的多家公司即将量产能量密度达195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明年计划量产200乃至205Wh/kg的产品。三年以前,磷酸铁锂还被认为难以实现快充,而今年5C快充磷酸铁锂已走向市场,明年6C快充磷酸铁锂也有望实现。因此,深化当下、锻造中国液态锂电池的全球竞争力,仍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攻坚中期”、布局未来。中国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已展现出引领态势,以半固态电池为产业化突破口,作为中期攻坚的“桥头堡”,中国企业应力争率先抢占高端和新兴市场。而全固态电池,我们认为是未来需要突破的方向,一旦实现技术跨越,将开启能源存储的新纪元。
全固态电池仍面临诸多待解难题,除王博士刚才提到的技术难题之外,还包括产业链成熟度、产线可制造性以及量产工艺等问题。综合行业与企业判断,我们认为坚持以产业实际为基础,通过“三步走”的路径推进,才能更加稳健可行。
深化当下液态电池的价值与经验,并不意味着它与未来的半固态或全固态电池缺乏衔接。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性。例如,近期中国许多电池企业与整车厂越来越多地采用短刀叠片电池,包括蜂巢能源研发的热复合叠片技术,这些工艺实际上可以为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的未来量产奠定基础。若这类关键技术未能持续突破,未来固态电池的量产仍将面临工艺、设备和产线方面的重大挑战。
接下来,我将分享蜂巢能源对半固态技术发展的思考与定位。首先,我们认为半固态电池仍属于过渡性产品,将重点在高端及新兴领域快速普及。除了显著提升安全性之外,它还能够改善制造良率并优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表现。我们拥有实际数据支持,半固态电池在生产过程中, Hi-Pot测试的短路率大幅降低,生命周期中的压差故障率也显著下降。即便成本略有增加,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带来的收益仍非常可观,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不过,半固态目前仅作为过渡产品,如果我们对产线进行全面颠覆和重复投资,则可能带来较大风险。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不改变现有产线的前提下,直接利用当前产线实现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聚焦高端细分市场,逐步推进产业化,并分阶段提升能量密度。目前半固态电池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正极包覆、掺混技术,凝胶半固态技术,以及半固态涂覆技术。其中涂覆技术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正极涂覆,另一类则是蜂巢独创的电解质隔膜转移涂覆技术。这几类技术路线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我们的技术切入点,是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高度强调产线兼容性,力求无需改造产线、不新增额外投资,即实现大规模量产。我们已攻克两大关键技术难题:一是创新开发了胶液配方,该胶液涂覆于隔膜上,实现在特定温度与压力条件下与基材的良好结合及极性调控;二是将电解质层通过温度与压力从隔膜转移至正极表面,这一工艺可直接在现有液态产线上完成。我们针对不同工艺与性能需求,自主开发了配套胶液体系,实现在特定温压条件下高达90%的转移效率。
第二项突破是定制了仿生梯度热压技术,以应对极片不等厚结构,确保不同厚度区域仍保持均匀的转移效率。目前我们可实现90%的整体转移率,并由此带来多项量产效益,电池在生命周期中的压差异常率降低6%,产线短路不良率下降10%,加工精度提升50%。与另两种技术路线相比,我们的方案可实现100%的产线兼容。
目前,该技术正在方壳电芯上进行开发验证。采用高镍硅负极体系,属于能量密度不算特别高的一类半固态技术,但具备良好的成本优势。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将率先量产第一代产品。尽管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仅为270Wh/kg,但已规划以2.5GWh年产能配套宝马,并于今年11月实现C样量产线的批量设置。与此同时,我们同步开发了面向量产的360Wh/kg软包电芯,已正式送样某央企的低空飞行器项目,预计今年实现首飞。我们计划在2026年实现第一代半固态电池的量产爬坡,并推进第二代400Wh/kg半固态电芯的开发;到2028年,将推出第三代450Wh/kg的半固态电芯。
通过差异化技术布局与应用场景策略,我们以多代产品并行开发的模式推进产业化,较低能量密度产品面向车载市场快速量产,较高能量密度产品则聚焦eVTOL等低空领域。以上所提及的半固态电池技术,均以直接量产为目标进行开发。
全固态电池目前仍面临巨大的量产压力,正如王博士所说,尚有许多技术挑战亟待突破。但我们认为,一旦实现突破,它仍将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终极技术路线,具备安全性和超高能量密度的潜力。当前全固态电池仍存在界面问题与制造工艺难题。尽管近期多家锂电设备公司股价大涨,并推出了所谓“全套固态电池量产设备”,实际上相关工艺和设备远未成熟,距离真正量产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远高于液态电池,即便两三年后,预计仍会有5–10倍的差距。因此,如何实现量产并控制材料成本,仍是产业化面临的核心问题。
蜂巢能源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2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是中国首家研制出该容量级别全固态样品的公司。但我们并未过多宣传,因为我们深知所需克服的困难依然巨大。
在探索固态电池批量制造路径时,必须考虑到全球已形成的巨大产能现状,目前主要以卷绕工艺为主,叠片其次。真正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稳健制造,需从根本上解决力与界面问题,而叠片工艺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技术路径。尤其在应对高应力工况时,卷绕工艺难以处理卷角位置的受力问题,因此我们仍认为叠片是制造全固态电池的最佳工艺方案。
但需注意,并非所有叠片工艺均适用。传统叠片方式,其流程复杂、效率有限。由于全固态电池与现有液态产线无法兼容,其量产必须在材料迭代的同时实现工艺重构,打造极简制造流程以降低成本。我们定义热复合叠片为固态电池量产最优工艺,该技术可将转印、模切、叠片、静压等四工序集成为一道工序,大幅精简工序。传统等静压工艺生产效率低,不具备大规模量产可行性;而热复合叠片可实现在线加热与生产同步,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具备良好的工程可行性。
全固态电池的开发涵盖多项需突破的领域。蜂巢能源在借助行业资源协同开发的同时,也坚持自主创新,包括开发专用正极材料,例如可实现1200次循环、容量为220mAh/g的正极,以及自研硫化物电解质。目前我们开发的硫化物电解质在-45°环境中暴露4小时后,仍能保持93%的离子电导率。众所周知,硫化物对水极为敏感,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会导致性能衰减并释放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因此,提升其环境稳定性与电导率,是行业共同攻关的焦点。
此外,我们已完成20Ah全固态电芯的开发,其能量密度达380Wh/kg,循环寿命为450次。我们也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时间表,同步推进硫化物与聚合物相结合的混合电解质技术,以及高空气稳定性的电解质体系。面向量产,必须解决固态电解质在大气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否则将严重制约落地可行性,尤其在有害气体控制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提升空气稳定性仍是下一阶段研发的关键重点。蜂巢能源目前正在开发第四代叠片技术,当前量产应用的是第三代热复合叠片技术,而新一代叠片工艺将兼顾固态电池的量产需求。我们计划于2028年开发出70Ah以上、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全固态电池。
在此对以上内容做一总结。正如开头所说,作为一家面向产业化的企业,我们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统筹考虑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路径。因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图。我们始终坚持以高端乘用车为突破点,推进半固态电池量产;同时以eVTOL为应用切入点,开展更高能量密度半固态电池的示范验证,并逐步从eVTOL延伸至全固态电池的开发,这是蜂巢当前规划中具备较高产业化可行性的发展路径。
对于全固态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我们仍持谨慎态度。尽管研发工作在持续推进,但从产业化进程来看,我们始终保持审慎布局。
以上是我的报告内容。从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已逐渐走在世界前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企业也在持续投入。我们希望中国固态电池产业能够以构建新生态的方式,形成更坚实、更强大的体系。
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