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杨光华:智能汽车的发展要研究人机交互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4日“智能化新升级专题论坛三:政策法规与关键技术创新协同引领智能化跃迁”中,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智慧营销中心总经理、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户与市场总经理、新营销运营特级专家杨光华发表题为“新长安、新智能、新安全——长安汽车人因工程技术思考与探索”的演讲。
杨光华在演讲中表示,未来智能汽车的前途是很光明的,但如果不守住安全底线,会阻碍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它是行业发展的前提和根基。
杨光华提到,新的安全下因为有软件和辅助功能的加持,要变成一个灵活的自免疫系统,车企的研究方向除了车本身的安全以外,还要研究人机交互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长安汽车下一步就是在人机交互方面了解人的身体特性和心理特性,包括认知特性,系统性研究人、车、行车场景的安全是否可靠,而不是只是车的安全。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智慧营销中心总经理、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户与市场总经理、新营销运营特级专家 杨光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原会长,各位嘉宾、各位行业同仁、媒体朋友们,今天很荣幸在泰达论坛和大家分享长安汽车的一些思考、实践,特别是在资本化浪潮下我们的一些考虑,当然也希望和行业一起,在怎么使智能化赛道上让汽车更安全方面做一些思考。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新长安、新智能、新安全》。
长安汽车内部对智能化的探索做了很多工作,关键是用户需要什么?汽车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其实手机也经历了这个阶段。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带给客户更多的功能,包括一些沉浸式的体验。现在行业也有趋势说汽车越来越像消费电子,其实我们认为汽车是一个移动的载具,和手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智能手机软件各方面出现故障不会对人的生命安全出现影响,但智能汽车无论软件、硬件,还是交付设计做得不好,肯定会对车上的人、外面的人、环境里的人带来生命安全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本质上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整体的思考也是我们今天重点要分享的内容。
智能汽车时代用户需求是什么,同时带来了哪些挑战?在用户的层面可以看到,用户现在希望车的功能越多越好,因为有了智能化之后,确实可以实现很多功能。所以用户对安全、舒适和场景有了综合体验追求。那么首先关注的是智能汽车能不能带来足够高的安全性,以及能不能为车上的人带来足够高的安全感。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现在很多辅助驾驶是不能给驾驶员、操作者包括车里的用户带来足够高的安全感。
行业可能认为部分环境下是可以的,但普通的消费者,还有很多没有接触到辅助驾驶的消费者的安全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应该怎么办,以下是我们对安全的理解:
第一,人掌控的辅助安全。需要用户感觉车辆是受控的。
第二,低负荷交互安全。驾驶时手、眼、脑、脚都会有疲劳感,在安全的大原则下追求低负荷、高容错率,可以为司机充分“减负”。
第三,设备互联运行安全。现在很多车的语音响应会记录用户的很多话语,实际也会带来人隐私安全的考虑。
这是用户体验的需求,我们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驾驶员本人,还有车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诉求。
从公安部的数据可以看到,由车载设备操作引发的交通事故逐年在增长,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人机交互的不合理,这会成为新的安全隐患。比如一些车型要在屏幕换档,正常驾驶下都没有问题,但当用户在紧急状态时依赖于下意识的判断,没有工具就会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当前很多设计,包括误操作,都没有包容到人性的特点。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智能汽车的阶段还是人机共驾的阶段,我们要求驾驶员必须要投入眼睛、脑袋、耳朵、手、脚的专注,任何对用户的认知操作、资源的过渡占用都将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隐患。
我认为未来智能汽车的前途是很光明的,但如果不守住安全底线,会阻碍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它是行业发展的前提和根基。新的安全下因为有软件和辅助功能的加持,要变成一个灵活的自免疫系统,就是车要接受人的一些误操作,这时候我们研究的方向除了车本身的安全以外,还要研究人机交互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长安汽车下一步就是在人机交互方面了解人的身体特性和心理特性,包括认知特性,系统性研究人、车、行车场景的安全是否可靠,而不是只是车的安全。
长安汽车这几年做了一些思考,整体逻辑是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来适应科技的变化。现在行业在人机交互标准上还是有一些缺失,如何让交互更轻松、更清晰,让它减少过度的误操作,或者更加适应人的习惯,而不是通过一些设计让驾驶员适应车的功能习惯。原来我们研究车比较多,但今天我主要分享一下“人因工程”话题,从人的角度研究怎么让车、机器适应人。以前的辅助驾驶都是研究环境,然后输入、决策和执行,很少考虑人的要素。
“人因工程”是长安汽车目前着力发展的板块,但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可能不知道有这个学科,它需要研究人的多样性,是非常复杂的。
汽车面向广泛的用户,并且车本身也是很复杂的,需要面对不同的环境,用户方面也会有屏幕看不清、紧张等不同状态,在智能化的时代,机器或者感知系统是不是能准确的捕捉到用户状态,或者给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和解决的,所以我们要从人的视觉、听觉、知觉、触觉、嗅觉来研究怎么让汽车更适应人,更适应驾驶员和适应车内人的状态。
长安汽车也提出了“人因安全架构”工作,我们将人的感知和认知作为核心的组件,来参与到智能汽车下一步硬件、软件一体化的设计和测试。我们认为最高层级的安全是要把硬件、软件和人三者联动来设计和考虑。长安汽车的目标是要研究感知、认知、运动和反馈的整体循环,通过我们内部的仿真测试工具来监测用户心率、皮电等数据,根据数据的变化来进行人机交互模型优化。目标就是让客户,特别是驾驶员的交互一目了然,实现驾驶员的“动口不动手”。现在开车的环境中,很多场景下需要驾驶员用手触碰屏幕,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判断哪些场景必须要触控屏幕,先把这些场景的需求全部用语音化,这样就会减少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人因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把人的行为学、生理和心理学,还有人机交互系统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对智能汽车下一步的发展会更加重要。所以我们要系统的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反应,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数据更清晰,再加上一些判断,这是整个人机整体系统模型的原理,我们现在也按照这样一套方法论向前推进。长安汽车在内部构建了智能汽车人因工程的技术体系标准,主要涵盖了日常基础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要把人因工程基于安全状态下输入到设计标准里去,包括响应、座舱文字的大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建立评估验证、用户体验、工程实践的闭环体系,来提升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安全感,尤其关注交互过程中不安全、设计不合理的状态。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仿真测试标准,以及医疗检测心率、血压、皮电的设备,来帮我们实现数据化、客观化、仿真化。比如我们进行了基于五感的多模态交互测试,主要围绕用户和座舱之间的交互,通过对屏幕文字的大小、色彩的测试建立输入标准,我们也希望这个标准未来会变成行业的一些标准。并且按照国家的要求,让驾驶员视野向前方。现在HUD、液晶仪表屏基本是固定化的,但开车过程中有一些不需要的信息,或者需要其他信息,我们认为下一步可以把这些功能做成相对动态的,或者至少语音可以调取的状态,保证驾驶员在安全视野范围内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而不需要扭头解决。
另外从人因安全的角度出发,现在很多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规则或模型客户是不知道的,当用户根据前方的判断和车的反馈预期不一致时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或者是我们在整个闭环过程中没有考虑驾驶员的情况。所以最近长安的天枢智能辅助驾驶就把驾驶员考虑进去,我们希望驾驶员可以和车通过语音交互,再加上自学习的系统,慢慢让辅助驾驶更加适合用户个人的习惯,而不是直接给它一个规则或模型。
通过交互式的智能辅助驾驶,并且在AI技术的加持下,能够在未来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更有掌控感后再辅助用户驾驶。为此长安汽车在人因方面也加大了研究,在长安汽车内部建立了3600平米的人因工程实验室,里面有6个大型专业实验室,包括生理认知实验室、整车音效实验室、语音交互实验室、视觉系统实验室和显示光学的实验室。
长安汽车也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以“2+1+N”的模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希望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基于人因工程和人因交互方面的标准,一起对技术攻关,在人因工程方面和行业一起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共同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落地,共建人因技术的标准体系和一些新的安全范式。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