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潘吉明:上汽集团在电动智能化浪潮下的创新转型实践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十一:智驱绿行,策领未来”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部总经理潘吉明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感谢海东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很高兴在两位专家讲完宏观形势以后作为企业代表向大家汇报一下上汽集团在电动智能化浪潮下创新转型的实践。
实际上刚才讲到全球汽车风云变幻的当下,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席卷而来,改变百年汽车产业的固有规则。各大传统车企如今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生死攸关的选择,未来“十五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活下去,在内卷的环境下先活下去。对上汽集团而言,转型早已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这场变革洪流中,上汽集团选择“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不畏跨界竞争”,我们秉承开放融合的姿态,努力将深厚的传统制造底蕴与蓬勃的新兴科技基因深度融合,希望与全球的伙伴携手,彼此交融、彼此助力,共同开创一个“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产业新生态。
今天我会从战略重构、全球化升维、组织变革和未来愿景四个方面做汇报。
一、战略重构:实现技术平权和生态共生
首先,打造技术底座,自主掌控核心的命脉。在技术研发的赛道中,上汽集团始终保持坚定的步伐和巨大的投入决心。过去十年来,我们累计投入接近1500亿,全力构筑起一套覆盖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技术路径的技术底座体系。
整车方面,星云纯电平台,具备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从豪华车市场到入门车市场均可涉足,整车能量效率方面,度电里程大于10km/kWh,综合续航突破1000公里,安全性方面达到了欧洲五星。得益于该平台的优化设计和规模效应,单车成本成功下降了15%。
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在油电转化效率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高达3.75kWh/L,同时碳排放指标表现出色,低于100g/km,完全满足欧7的严苛标准。
星河电氢一体化架构: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增程式氢技术,燃料电池效率突破55%,为氢能源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探索出了新的方向。
除了整车平台,我们在系统技术领域也是成果丰硕,包括魔方电池:实现了50万装车量“零自燃”的佳绩。在固态电池研发上持续发力,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届时将大幅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
绿芯电驱:通过首创直瀑式油冷加扁线绕组技术,让电机散热效率提升40%,系统有效功率密度>9.5kW/kg。
蓝芯混动技术:低油耗表现优异,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3%。搭载“蓝芯”的荣威D7 DMH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跑出2208公里的续航里程成绩,百公里平均油耗仅2.49L。
此外,我们的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是上汽智能化领域突围的重要载体,包含了电子架构、智舱、智驾、云服务等核心技术,采用新一代中央集中+区域控制的电子架构,融合大脑(舱驾融合中央控制器)与小脑(VMC运动控制),有力支持“舱驾算联”四域合一。
固态电池:续航超1000公里的光年电池已成功搭载于智己车上,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车型量产。
数字底盘方面:线控技术能够实现220km/h爆胎稳控,这一技术为L4自动驾驶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构建生态共生,跨界融合重塑竞争力。
大家看到和华为的深度合作最近成为行业的焦点,双方联合打造了“鸿蒙智行”第五界“尚界”,充分融合了上汽在纵向产业链上的深厚能力与华为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鸿蒙生态优势。今年秋季计划推出首款车型,以“科技普惠的安全智能标杆”为目标,力求凭借卓越的产品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为消费者带来兼具性价比和领先科技的优质体验。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不断扩容技术朋友圈。包括携手momenta共同开发L4的智驾技术;向地平线开放整车平台,实现双方在芯片和整车技术上的深度协同;和OPPO智行达成战略合作,在车机互联智能交互等方面展开创新探索;与豆包大模型在用户管理和智能座舱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通过与各行业伙伴的深入合作,上汽集团已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以生态反哺技术,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不断重塑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全球化升维,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
上汽集团的全球化战略有着清晰发展脉络和长远规划,推行的战略叫Glocal,即“全球+本土”战略,全球战略和本土战略捏在一起,旨在充分利用中国本土化基因撬动全球市场。上汽做海外出口由来已久,2001年开始整车出口,开启了1.0阶段整车出口的拓荒之旅,逐步在海外积累起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份额。2013年进入2.0阶段,自主品牌在泰国建立了KD工厂,实现本地化制造。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海不仅输出产品,将生产能力和服务体系带到当地,深入融入海外市场,实现产品输出到本地化运营的转变。2025年迎来3.0阶段,进入到技术、标准反向输出的全新时期,将自研先进技术,如混动、固态电池、整车架构等输出到海外及相关的一些合作车企。
我们欧洲设计中心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出极寒的电池系统;针对中东地区的高温环境,研发出高温的冷却方案,可降低续航里程衰减达到18%,显著提升汽车在高温地区的使用体验。未来3年会推出17款海外车型,搭载全新混动系统的车型将覆盖全球主流细分市场,固态电池等颠覆性技术也将实现落地应用。
通过多年来持续深耕,让我们在海外市场收获了斐然的成果。截至目前,累计海外用户突破600万,连续8年出口量位居中国车企首位。MG品牌在澳新地区市占率超7%,成为当地市场重要参与者,在欧洲市场成为首个跻身欧洲新能源销量TOP10的中国品牌。
三、组织变革:打破壁垒,激活内生动力
第一,架构重组,从“五指分散”到“拳头作战”
为了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转型的要求,集团积极进行组织架构重组,将自主品牌体系当中的荣威、MG、飞凡等品牌整合成为“大乘用车板块”,我们的集团总裁亲自担任执管会主席。通过这次整合,研发、供应链、渠道三端实现了深度协同。在研发方面,新能源开发周期大幅缩短30%,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至75%,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这种转变让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是机制转型,用互联网思维再造流程。推行全员竞聘上岗的制度,打破了传统论资排辈的晋升模式,为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项目推进上采用“揭榜挂帅”的制度,鼓励员工主动承担挑战性项目,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与主动性,极大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与创新能力。同时借鉴互联网企业敏捷开发理念,优化产品开发流程,缩短产品上市周期,确保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四、未来愿景:成为科技生命体
展望未来,上汽集团技术发展上锚定三个高地,致力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技生命体”。
智能驾驶领域,计划在2026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届时,零束银河全栈架构将全面支持AI大模型驱动,实现人车之间的深度交互与共生,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出行体验,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与安全。
零碳革命方面,凭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架构,积极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技术创新,致力于将绿氢能源全链路成本降低40%,推动氢能源在汽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引领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用户普惠层面:持续推进终身OTA升级服务,让车辆如同智能手机一般,能够不断进化升级,始终为用户提供最新、最优质的功能与体验。同时,智能化配置下探,包括智能座舱,驾驶辅助和智能底盘等功能配置将下探到各级别车型进行搭载,让高端技术不再遥不可及,真正触达大众市场。
以上是上汽在电动智能化浪潮下创新转型的实践体会,由于时间关系可能不够具体,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