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财经大事

车企怎么连媒体老师车马费都开始拖欠了

点击进入看点投诉平台,帮你曝光一切问题


在汽车公关届,车马费这三个字,已经从“基本尊重”沦为“神秘奖励”


曾经,媒体老师去车企活动,是被当“座上宾”的。

全程商务舱+五星级酒店,送行李送伴手礼;

拍摄配专职司机,餐饮配香槟,一进场就是CEO握手三连:“老朋友来啦~”


现在呢?


接机:没有

交通:自己打车,留发票报销

住宿:预算里普通那一档还要你垫付

饭:自己买,餐标别超50


你以为你来试驾是为了“专业报道”?

品牌以为你来是为了“热爱发声”。


写了稿、发了图,结果车马费:

一直在“流程中”,从不见到账上来。


问一下:说“财务那边在走流程”;

再问一下:说“领导对稿子反馈不太满意”;

最后你急了,他们就冷冷地回:“这个本来也不是硬性要求。”


媒体人愣住了,我这是来试驾的,怎么还得带KPI来的?


“老师”这个词,只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这个行业,喊一声“老师”,只是出于习惯,不代表尊重。


当年媒体人在车企传播体系里是金字塔顶端的资源,能写稿、能发声、能引导行业风向。


但时代一变,他们成了“可替代项”:

不带货、不涨粉、不直播;

发篇稿还要坚持表达,发票流程还贼复杂;

最致命的是——内容看的人少了。


从传播矩阵主力变成“人情内容备选”,地位掉得比库存车价格还快。


但是车企真的没钱了吗?

有钱,当然有。


只不过都给了抖音、B站、小红书的达人了:


车企眼中的传播优先级如下:

抖音头部主播 > 抖音百万车评号 > 小红书颜值KOL > 快手土味段子手> 微博喷子王 > ……> 你,一个正儿八经写稿的媒体人


那些人,来了就有出场费,发不发内容再商量;

内容没转化也无所谓,只要气质够符合“品牌年轻化”就行;

一句话不满意可以让品牌反复妥协,全程高度配合。


他们是平台宠儿,是预算入口,是品牌的KPI伙伴。


车企现在要的不是专业判断,是“热度指标”。


传播鄙视链的倒挂,是一场话语权转移


车企不是不懂传播,而是他们更懂流量。


媒体想讲道理,达人只要说:“老铁你看带派不”

媒体写三千字试驾稿,完读率不高;

达人拍一个30秒视频,点赞3万。


自己写的“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达人可能只重复一句:

“家人们,你看这个车到底帅不帅?”


品牌不是不要内容,而是专业垂直内容需要的少了。


它们要的是“现象级”,而不是“解释型”;

要的是“种草热帖”,而不是“理性分析”。


品牌部同学要提报预算,他们最后都会问一句:

“这个内容有没有ROI截图?”


拖欠车马费,只是媒体出局的开场哨


你以为你是被“忘记了”,其实是被默认为不重要了。

拖欠车马费,不是财务的问题,是传播决策的问题。


它传递的信息很明确:车企不再依赖垂直媒体了。


甚至很多车企,公关预算已经快被整合到市场里,

预算统投达人、平台、短视频、红人直播,

媒体那一小块,连个专属负责人都找不到。


这不是尊重的减少,是体系的重构。


媒体老师的车马费迟迟不到账,而达人连转场车都是商务的


这一切你不能说错,只能说时代换人了。


媒体写稿没几个人看,达人直播搞不好来了上百个线索。


品牌不是傻,只是现实得令人心寒:

传播,早就不是讲理的地方了,而是看谁能吵得最热闹。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
x
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