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侯金龙:建议国家构建兆瓦级超充一张网,加速重卡车的普及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29日召开的高层论坛上,华为公司董事、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侯金龙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听到前面几位领导的发言,大家还是侧重推进智能化主题上,今天大会的主题是“夯实电动化”,我从这个角度来阐述一下华为在这方面的看法和实践。
我分享的主题《打造交能融合的兆瓦超充基础设施,加速重卡电动化,实现物流行业大规模降本减碳》,现在更多谈的是乘用车,但是我们认为电动车的普及化,重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占整个交通领域物流碳排放超过50%,与整个汽车的电动化是绕不开的。
2023年华为推出了一秒一公里的液冷超充系统,这两年和客户和伙伴已经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多个城市130多个县50条高速公路全部部署了液冷超充系统。去年和我们伙伴和四川省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一起联合打造了从成都到珠峰大本营318这条路线2000多公里,41个全液冷超充场站,直到珠峰大本营,实现了电动车可以直达珠峰大本营,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全世界的壮举,电动车能够开上珠峰大本营。
去年两个城市值得一提,深圳建设了超过1000个液冷超充场站,地方不大,基本实现了两到三公里就有一个场站,超充之城成为现实。第二,重庆市1032个乡镇通了超充,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充之城,重庆现在汽车工业发展得很好,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分不开的,希望从一个汽车制造之城,转变成汽车体验之城,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观念和理念。
充电对运营商来讲是一个生产工具,设备的寿命,包括兼容性、电网友好性直接影响场站的收益,通过这两年的实践,这些超充场站建完以后,对周边有虹吸效应,每个超充场站都有虹吸效应。车的充电体验好之后,回头客很多,大部分场站一年完成100万度电的充电任务,我们认为经济效益非常好。去年头部12家主要的车企,包括主要的CPO充电运营商成立了超充联盟,大家围绕最终消费者充电的体验,实现了即插即充、车机找桩、自动充电、积分结算等特性功能,让用户在充电体验上获得了非常高的提升,帮助车企提升了竞争力。今天看到李想,还有小鹏总,包括鸿蒙智行,很多车都已经实现了即插即充的体验,充了就走,自动结算。通过这两年,我们把全国的问题摸了一遍,问题还是非常大。
夯实电动化这一块不做好,可能也不一定能够顺利推行。充电基础设施的很多问题:
第一,高速公路现在普及了,6000多个服务区已装了超充,但是基本超充的车位占比还是很小,很多地方只有一两台超充,但是节假日还是很堵,大多数还是慢桩,我们认为有问题。
第二,东部的城市已经覆盖非常好了,在西部在北方高速公路上差距很大。
第三,城市很密,长安邓总讲在很多乡镇还没有(超充)。
第四,现有存量的桩质量很差,包括充电体验很差,或者是有桩但是坏的。
这些都是问题,车的电动化普及这块还要继续加大努力。今年还需要和很多客户和伙伴一起,包括从城市到县域,从出行线路到物流干线,去年打造318,今年联合起来到317,把青藏线打通,未来从四川开车绕一圈,都会体验一秒一公里液冷超充的体验。
这是这两年的进展。
重卡电动化的问题,十年前我们启动第一波电动化浪潮,开始公交车的电动化。第二波这几年乘用车渗透率到50%,真正的电动化第三波就应该是物流消耗、占碳排放50%以上的电动车特别重卡车的电动化,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问题。
新能源车发展得很好,我们看到中国另外一个伟大的奇迹,新能源绿电,到2024年总装机量传统装机超过50%,到2030年,预计电动车装机量1.2亿辆,新能源车装机超过3000GWh,发电量超过35%,我们认为新能源车完全用上电已经成为现实。电动汽车将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领域将是新能源消纳最重要的场景,我们认为充电基础设施作为交通与融合,成为信息交互的枢纽、能源管理的节点,不管是重卡,还是整个电动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建好都是夯实电动化才是关键。
我们也看到,燃油重卡车不到900万辆,但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占到整个交通领域的一半。我们认为重卡车为主的商用车电动化将是汽车电动化发展的第三波浪潮,构建高质量的交通能源融合的充电基础设施是其加速发展的关键。现在新能源重卡车路线很多,发展不起来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还是补能问题。重卡车是生产工具,不像乘用车本质是消费工具,它是生产工具。充电慢和网络不健全是关键,车开出去以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就是金钱。没有补能的地方,或者补能时间一两个小时是不可能的。很多场站都是低功率的200千瓦、300千瓦,虽然很大,但是在重卡场景里面很小,并且没有成网。另外,目前很重要的,传统车电池倍率的问题,短途场景300度电,单次充电60分钟以上甚至更长,是不合适的。如果扩张到中长途场景,需要500、600度电,补能将近2个小时,这也是不现实的,重卡车向电动化迈进,补能时间一定要小于30分钟。需要大倍率的电池,40A的电池包括宁德,包括亿纬、欣旺达已经推出来了,还有兆瓦级的超充技术,真正把整个重卡电动化成为封闭场景走向全场景成为可能。
华为今年也推出了兆瓦级的充电产品,最大充电电流做到2400安,最大功率到1.5兆瓦,我们测试了一下350度电大概15分钟,400度电大概20分钟,补能效率提升了40倍。关键是解决了充电的安全、散热问题,这个技术已经突破。大倍率,大电流充电,热怎么散得出来,怎么低成本散热,也已经完全解决。我们现在联合电池企业和车企一起开发,2025年将有20多款4C超充型的重卡车发布,这是很关键的,车已经有了,20分钟15分钟350—400度电得车型马上有20几款车发布。构建兆瓦级超充一张网,加速重卡车的普及,技术方面已经成熟,去年和伙伴20多条线300公里在山东在全国很多地方布了,从伊宁至青岛干线重卡200公里补一次电,每次节约一个小时,每天补电三次,光是节约时间三小时。运输成本每天多拉一趟货,运输成本从2.8元/公里/吨,降到1.5元/公里/吨,这是非常革命性的。大家现在很多伙伴都等着买这个车,终端今年马上普及起来。
疆煤外运,从新疆出来,大概2000公里,我们布局三条线,已经规划完了。西部的新能源发电送不出来,正好就地消纳,形式高速超充绿廊解决方案,每吨运输成本可以节约50%。按照“十五五”规划的汽车运输3亿吨煤,如果这个实现了,每年可以节约4400亿运煤成本,过去规划使用重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亿吨,可以实现交通物流行业大幅降低成本和降碳。
另外一个挑战,如果兆瓦级超充上去,电网怎么应对?这两年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可以报告大家,现在已经把这个技术突破了,只要用构网式储能形成一个微电网,每个兆瓦级超充可并可连的微电网,可以有效应对电网的冲击,包括电网的稳定性,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具备构网技术的储充任务的微电网将很好应对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对电网的冲击和波动,让电动汽车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组成的关键技术,这个技术没在这儿做,我们率先在发电上用,我们和国家电网、能源局已经做了很多验证,并且已经做了鉴定,在很多地方已经用了,并且在国内很多地方开始规模部署。不管车的技术,还是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不管对电网获电和充接技术现在已经成熟。重卡电动化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希望产业链的伙伴们包括电池厂商,包括造车的重卡厂商,包括交通行业部门,包括充电运营伙伴们,我们一起未来几年加速重卡电动化。
最后提三点建议:
1、加快超充一张网规划。现在还是落地比较分散,我们以城市维度,以城市为统筹土地和电力保障,提升资源利用率。
2、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快加大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部署,在服务区全部车位应该是大功率的,这是即插即充、即充即走的地方,其它地方可以快充和慢充结合,在高速服务区应该全部部署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用构网技术形成一张微电网,可以应对电网负荷的冲击。
3、对于重卡电动化,国家应该出台政策,打造公路沿线交能融合型超充绿廊,适度超前布局兆瓦超充网络,推动重卡全面电动化,实现物流行业大规模降本减碳。
今天主要给大家报告这个题目,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