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互联网科技

中国各大朝代灭亡后:子孙后代都去了哪儿呢?

点击进入看点投诉平台,帮你曝光一切问题

皇帝在位时是万人之上,但皇帝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万一倒台,那就是死皇帝莫死贫道了。历代无不亡之王朝,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寿祚至多不过300年,江山换主是一件太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命运最悲惨的无过于皇室。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亡了国,下面的臣子还可以摇身一变另投新主,而皇室宗亲却只能引颈就戮了。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的结局是怎样的?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过程中,经过很多个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的更迭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代表了另一个将来的开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以很多人的性命作为代价,尤其是作为当时皇室的贵族,他们很多人都会被下一个朝代的统治人员所诛杀,为了逃命而沦落民间,王朝末年最惨的莫过于皇族。

自古以来,新的朝代代替旧的朝代,总会有一阵血雨腥风。每当一个朝代灭亡了以后,宗室皇族里的这些人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一个王朝的皇族宗室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新崛起的势力要是想要稳坐江山,肯定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自古以来这个亡国的皇族成员,就像买来的一块肉一样,想怎么切就怎么切,身家性命都操控在别人的手里了,让你活就能活,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敌人不要对自己太狠了,希望能碰到一个心不会太狠的人,可是往往都会让人很失望的。

中国历史朝代表

以仁孝治天下,沽名钓誉者,往往会保留前朝后裔一丝血脉,要是女子,便找个好人家让她嫁了,由他的夫族一辈子看着她,这样皇帝留了个仁义的名声,手上也不用染血。要是男子,随便给他一个封号好好的养着,年纪小的一般会被养废,掀不起什么大浪,年纪大的要是甘于平庸也许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要是不甘于平庸,暗地里有什么动作,那过几天他可能就暴毙而亡了。要是新皇帝是个糙爷们儿,不喜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可能一道过去就将前朝后裔断了个干净······刘裕为称帝先后杀了六个皇帝?给后代带来厄运?

朝代灭亡后,其皇室子孙会落得怎样的下场?要么死绝,活着也废了。

比如第一个王朝,秦朝,早在秦二世的时候,就把兄弟姐妹们杀了一个干净,现在咸阳附近发现了一些王子坑,骨骸全部断的。秦二世自己也被砍死了,后面扶了一个子婴当秦王,最后也是被项羽杀死了。秦始皇给自己定为始,准备千秋万代,没想到不过三代,就断子绝孙了,而且一大半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悲剧啊。

现在有人说秦始皇有些后代去了日本,原本姓秦,后改姓羽田、波多。比如我前天看一本小说《秦藏》,里面说一个日本女孩叫羽田未来,其实就是秦始皇后人。这个是小说家言,不足采信啦。要这样,波多野结衣也是秦始皇后人啦?

可以说,秦朝是最悲剧的,断的最彻底的。

那其它朝代呢?

汉朝延继了两百年后被王莽篡位,宗室之后刘秀重建了汉室,史称东汉。东汉末年,刘氏宗亲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奋力拼搏,三分天下这才有了季汉,绵延了汉朝40多年的国祚。就是汉献帝本人也留下了后代。因为早在三国时期,汉献帝已经交权了,娶的老婆又是曹家的姑娘。魏晋代汉之后,汉献帝逊位封为山阳公,有屋又有田,当然也有后代。别的不说,据记载,刘协的后代有一些后面去了日本,现在日本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可能就是源于刘协这一脉。留在国内当然也有。可以说,刘家后人算是前面的皇帝积了德,结局最好。末代皇帝善终的寥寥无几 汉献帝算是受到礼遇的

司马懿统兵十万,诛孟达,败马谡,抵御诸葛亮北伐,平辽东,立下赫赫战功,司马家为曹魏消灭蜀国、魏国,一统天下。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篡魏为晋朝,为晋武帝。司马氏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建立晋朝,时人都以为这个家族会一飞冲天,创造一个辉煌的朝代。可是仅仅在司马炎儿子司马衷手里,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国力大大削弱。司马衷死后,他弟弟司马炽继位,为晋怀帝。一股匈奴人武装自称“汉”,史称“汉赵”,攻进洛阳,俘虏司马炽。司马炽继承了司马懿忍辱负重的特点,把活命当成第一目的。汉赵皇帝刘渊曾经羞辱司马炽,问他西晋为什么会灭亡。司马炽答:这是顺应天意,我们篡了魏,也注定要被人所篡。刘渊听后龙颜大悦。一次刘渊大宴群臣,令司马炽穿上伶人的衣服,挨着座位斟酒。见到西晋皇帝斟酒,匈奴大臣都很高兴,时不时挑逗一下他;以前西晋的臣子却很羞愧,司马炽来斟酒时,掩面而泣。司马炽也真是能忍,硬着头皮斟完酒,退下了。司马炽如此卑躬屈膝,还是无法赢得刘渊的信任。后来刘渊找了个机会,把司马炽赐死了。司马炽都混成这样,他还不是西晋皇帝中最惨的。洛阳被攻破后,司马炽弟弟司马邺被众臣带到长安,拥立为帝。当时西晋已经没有什么军队,长安就是一座死城,缺吃少穿的,最为窘迫的时候,司马邺甚至靠吃草根果腹。汉赵军队赶到长安,司马邺没有实力反抗,只能投降。当时汉赵皇帝赵聪更加丧心病狂,出去打猎时,命司马邺穿上戎装,走在前面;举办宴会时,派司马邺端茶倒水,清扫场地;如厕时,命司马邺拿上厕纸,站在旁边。司马邺当时还是十七岁的孩子,根本不敢违抗。最后,司马邺还是被赵聪毒死了。司马懿一生勇武,如若知道子孙落得如此下场,不知会作何感想。所谓“登高易跌重”,司马氏子孙生在皇家,就注定要承受动荡不安的命运,不为圣明皇帝,就为刀下厉鬼。从古及今,皆是如此!

南朝皇帝一共有上百名家族成员也都死于非命,根据史书记录,萧道成当上皇帝以后,他把南朝的宗室不管长幼全给杀光了,可以这样说,刘宋的宗室要不就被自己家里的人给杀死了,要不就是被萧道成给杀了,反正就是活不了。刘宋只有十三岁的皇帝哭着说,希望下辈子再也不要出生在帝王的家里了,把一个小孩子都逼到这个地步了。这些被灭亡的朝代,宗室成员基本上都是会被集体斩杀的,人命还不如草呢。刘裕为称帝先后杀了六个皇帝?给后代带来厄运?

再到李氏唐朝

唐亡后没有唐朝宗室建立割据政权,唐王朝实行的宗室制度使唐朝不可能会有宗室割据政权出现。 宗室是没有办法牧守一方的,所以唐以后割据地方的一般都是唐末各地的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实力派,这批人才是地方实权派,如吴越、闽等割据政权。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王朝之一的唐朝,其灭亡时的惨状让人呜咽无语,朱温对待李唐宗室之狠毒,古来罕见。大家都知道,朱温本是黄巢部下,因在黄巢手下混得连命都快没了,为求自保,不得不降唐。朱温投降的消息传来,远在蜀地避难的唐僖宗高兴坏了,他兴奋得对臣子道:“上天赐给朕一员勇将啊!”

大喜之下,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兼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成了王重荣的副将。唐僖宗还给朱温赐一个名字:朱全忠。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朱全忠,一点也不忠,反成了李唐王朝的掘墓人,皇室成员几乎被气屠戮一空。

朱温降唐之后,官越做越大,做到太尉、中书令一职,权势滔天,手握重兵,宛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朱温开始有了篡唐自立的打算。唐昭宗与何皇后的之子托付于年过花甲的心腹近侍胡清(常见的说法是胡清是皇宫服侍唐昭宗的宦官,有的说是唐朝的官员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带回婺源老家,得以保存血脉。改姓胡,名为昌翼。胡清是歙州府婺源县胡村(又名考川或考水)人,人称胡三公。

因史料未载何皇后有第三位皇子,根据现存徽州明经胡氏总谱以及徽州地方志所载,明经胡氏始祖胡昌翼为何皇后这一胎子嗣,为避朱温之祸,唐昭宗与何皇后将刚出生的皇子托付给忠心于唐朝的近侍胡清,又他带着皇子难逃进入今天的婺源一带,并被胡清改姓为胡,成为明经胡氏先祖。唐昭宗李晔后人改姓胡?胡适胡雪岩是其后人?

当月皇室到洛阳后,朱温担心唐昭宗在背后搞些小动作。下令手下将士闯入皇宫将唐昭宗杀害,年仅38岁。次年,朱温指使蒋玄晖将唐昭宗李晔诸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祕、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琼王李祥等人全部缢杀,然后投尸于九曲池中,算是彻底断绝来自皇室的隐患。朱温立昭宗第九子李柷(chù)(公元892-908年,初名李祚)为帝,是为唐哀帝。

因史料未载何皇后有第三位皇子,根据现存徽州明经胡氏总谱以及徽州地方志所载,明经胡氏始祖胡昌翼为何皇后这一胎子嗣,为避朱温之祸,唐昭宗与何皇后将刚出生的皇子托付给忠心于唐朝的近侍胡清,又他带着皇子难逃进入今天的婺源一带,并被胡清改姓为胡,成为明经胡氏先祖。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宗室们在地方根本没有任何的权利,完全就是仰人鼻息,甚至是不是还要担心自己的小命。大部分的唐朝宗室都隐姓埋名,不仅不敢站出来挑起复兴唐朝的责任,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生怕受到连累。

在完成对李唐皇室的清洗杀戮之后,再无人能阻挡朱温自立为帝的步伐。元祐四年春正月,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奉朱温为帝,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温改封李柷为济阴王,迁居曹州。仅过了一年,也被朱温毒杀,时年17岁,没有子女。子孙遭此厄运,这或许是大唐盛世奠基者李世民所没有想到的。

后周的后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夕之间成了新皇帝,那么他对前朝皇室是怎么做的呢?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已经是众望所归,他率兵杀入都城,势不可挡,直奔皇宫而去。当时,符太后和周恭帝已经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了,也不留恋,收拾收拾东西,换上了白色的衣服,在内侍的掩护下坐着轿子逃亡了天清寺避难。这二人急匆匆的逃了,却没有管其他皇室成员。当赵匡胤一路开到皇宫之后,猛然看见一名宫女领着两个小男孩四处逃窜,他让人截下这三人来,问那宫女这两个孩子是什么身份,宫女战战兢兢的说,这是世宗的两位皇子。赵匡胤夺了柴家天下 世宗柴荣七个儿子结局如何?

好嘛,正好碰上了!关于接下来赵匡胤的做法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他自己没有下命令,而是回头问自己的属下该怎么办,属下赵普说:“带走”。这两名孩子就被带走了。

另一种说法更加直接,说是他自己下令让手下带走了这两名皇室后裔。

前者对赵匡胤的名声更好,但是不符合他的性格,后者虽然符合他的性格但是却无益于日后他登基,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透露了他想要斩草除根的想法。

这两个孩子都落到了他的手里,之后他召集群臣,询问该怎么处置这两个孩子。大臣们当然知道他心中所想,一个劲儿的附和,但是大臣潘美却没有做声。这位新皇帝问他是什么想法,他说他自己和陛下都曾经侍奉世宗,杀了这两个孩子对不起世宗,不杀这两个孩子对不起陛下。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不敢不赞同将这两个孩子灭口,但是于理不安。这位潘美是一员大将,为北宋平定天下做了大贡献,所以他对赵匡胤是绝对忠心的,但是面对自己曾经的主子,这种赶尽杀绝的做法又让他从良心上感到不安。

我相信这两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最起码作为一名三观正常的官员,他的心里肯定会有这种想法的,但是会不会当着众大臣的面说出来就不一定了。

两种说法中都能看出这名官员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只能够依附于自己的主子,丧失了精神上的独立性,可是这两种说法是不会并列存在的,那么哪一种才更加真实呢?

一眼看来,第二种说法更具人性化,他的表意更加委婉,更加符合潘美为人臣子的身份,皇帝想要杀人,他身为臣子当然不敢有意异议,但是在“理”上不安,那理又是什么呢?

自然是情理、人理。但是想一下后来事情的发展,应该是第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因为潘美此人在最初的时候就跟着赵匡胤打天下,为他今日的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人的情分不是寻常皇帝和官员能够相比的,所以他和皇帝说话的时候应该也不会那么死板,能够比较随心。很有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开国元老的“不拘小节”,才有了皇帝后来的坐立不安,以至于“杯酒释兵权”。

不管怎样,皇帝最开始都存了要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的心思,虽然历代皇帝基本上都会这么做,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一个朝代覆灭之后,留下的皇室遗孤除了妇女就是幼子,在当时根本没有颠覆一个朝代的能力,就算他长大之后,新朝的根基也早就稳固了,不必在意一个前朝后裔。

也许赵匡胤最终意识到了,赶尽杀绝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让那些大臣们心寒,不敢一心一意的为他尽忠,所以他又在最后关头留下了一个男孩,交给了潘美抚养。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柴氏子孙?为和平收服树立典范

宋朝的后人也是有的,更有一个奇怪的说法,说北宋灭亡之后,北宋的皇族被迁到东北,经过数百年的变迁,这一群人改姓罗觉,又重新发达了起来,他们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算起来。这个清朝就是宋朝皇族后人啦。

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这些宗室的女人几乎都成为了性奴,简直令人感到耻辱,直到今天我们看了以后都觉得羞耻,赵家的这些女性还有妃子们全部都被抓走了,多数人都成为了别人的奴隶或都被卖去当了妓女,结局非常凄惨。这两位皇帝被金人抓走了,跟在后面的还有皇室妇女,这些人加起来差不多有好几千人,这里的女性几乎都被侮辱或杀害了。其中皇帝共有二十多个公主,有三个公主在半路上就被强暴至死,其它的人有的被金人纳为小妾,还有的人被送到了妓院里去了,另外还有几个人送到了军营里了,实在是太残忍了。根据书上记录,赵宋的宗室妇女死亡率是最高的,第一批被抓走的这些妇女大概有三千多人,结果走了还没到一个月就死了差不多一半了。而赵构的母亲韦贤妃还有妻子虽然跑了,但是也都被金人给送到妓院里去了,唯一没有被侮辱的人就是皇后了,她选择了自杀,所以她是非常明志的一位女性了。绝大多数的女子都沦落到了类似妓院这样的地方去了。

蒙古先攻破南宋临安旁边的军事重镇常州,大屠杀。惨烈之状以至于蒙古统帅伯颜不敢直视。宋史、元史都有记载。而蒙古破城习惯是,抵抗方只要放一箭,屠全城。回天无力的绝望下,谢道清太后为避免生灵涂炭,驳回了文天祥和张世杰的临安守卫战的计划,并决定临安府无血开城,唯一的条件是不屠杀临安百姓。谢道清太后的无抵抗投降绝非是宋室的胆怯或懦弱,谢道清太后牺牲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不仅是为赵家也为民族尽了全力。而她的决定仅仅是为了临安百姓的生命。宋之所以被后世所称颂,原因是其对百姓的仁义,这个仁义一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终止。这也是大宋至今被人怀念的原因。谢道清太后和小皇帝以及权力中枢的大臣作为战俘送北京,然后责任落到了文天祥、陆秀夫身上。

宋最后时刻,死节的文臣武将多不胜数,这是后世所没有的。而倾巢之下,宋代表现的气节也是后世所敬仰的。不仅是文天祥所代表的士大夫,普通百姓也以为宋殉死为荣。大宋百姓所殉的不是赵氏,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正因为中华有这样不屈的气节,才有80年后的红巾起兵抗元,最终洪武复国,大漠追杀蒙古军势,俘虏灭绝蒙古黄金(酋长)家族,一雪近百年的耻辱,当然这是后话。

宋朝后人现在还有很多。比如在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的南门村,村人百分之八十姓赵,他们就自称宋朝皇族后裔,百分百赵家人。

宿命轮回因果报应?北宋和金国悲惨的相同结局

西夏宣布投降后不久,成吉思汗病死,他遗言:不要让自己死去的消息传出去,同时还要求托雷杀死已经投降的西夏皇帝李睍,对中兴府进行屠城。一个月后,李睍率领文武百官投降,蒙古军杀死李睍以及他的子女妃嫔等皇室成员,同时对中兴府进行了屠城,一举荡平了中兴府。就这样,建国189年的西夏国正式灭亡。

在1233年的时候,蒙古大军把金国国都汴京都包围了,夸张一点说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了。而城里的粮食也都快要吃完了,蒙军还把对外的道路全部切断了,于是城里的人最后饿死的非常多,最后实在没得吃,只得人吃人了。堪堪才过了一百年的汴京城再次沦为炼狱,城中百姓生不如死。

蒙古大军攻破汴京后,汴京的开阳门轰然大开,一辆又一辆的象辂、革辂、耕根车、重翟车、金根车鱼贯而出,每辆车中均有数十人,从他们的穿戴上看,都是金朝宗室男女,车辂的前后左右,站满了蒙古兵士,在这些人当中有金朝的太后王氏,皇后徒单氏、梁王完颜从恪、荆王完颜守纯、以及金朝皇宫内的嫔妃美女,大大小小的有三十多辆,人数大概有几百人,而她们都将送往蒙古都城和林。这一年三月二十八日,金国两宫皇太后、梁王、荆王以及诸宗室五百多人被送俘蒙古,所有的礼器、法物,教坊乐器和八宝、九鼎被足中装了三十七辆大车,且“三教、医流、工匠、绣女皆赴北”!金国的皇后,妃子,公主都成了蒙古人的胯下玩物。

在去蒙古都城和林的路上,蒙古主帅速不台,下令从车辆中一一认真甄别出梁王完颜从恪、荆王完颜守纯等所有金朝宗室皇族男子,确认他们的身份之后,金朝宗室皇族男子像杀鸡一样集体被杀,一个活口都没有留下。这比靖康之难惨多了……接着,就是蒙古人进城抢掠了!颇堪玩味的是,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就此评论说,宋太祖定鼎天下,未尝杀一降王,则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即南宋的亡国君臣),就没遭受到元世祖的屠戮。而宋太宗赵光义得了帝位后,逼杀侄子赵德芳,凌辱小周后且作画记录,毒杀南唐后主李煜,干尽缺德事,所以宋太宗的子孙(即北宋的亡国君臣),就遭到了灭族杀身的惨辱。而金国对北宋君臣的污辱及杀戮令人发指,则金室后裔在元太祖“除完颜氏以外,余皆赦免”的诏令下,也被杀了个精光。

元朝建立之后,由于蒙古族统治者长年形成的好战性格,使得在元朝的第一天到灭亡的最后一天,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对外征伐,曾经最远打到欧洲的多瑙河也一度威胁到了今天的日本,但是年年的征伐导致男性劳动者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之瘟疫的发生,使得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的人民民不聊生,于是各地纷纷爆发了各式各样的起义活动,最终盛极一时的元王朝再也维持不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土崩瓦解,最终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将其取而代之,在朱元璋的大将带领军队攻打元朝都城之时,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元朝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那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

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余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这次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残元政权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自立。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儿吉斯部首领贵力赤,否认了最后一任残元皇帝额勒伯克的宗主权,于1399年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至此,苟延残喘了29年的残元政权灭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国大汗不复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的纷争当中。

对明朝管辖境外的北元军政集团,他采取一面军事打击,一面加以招抚的方针。对于俘获、投降的蒙古上层人士加以优待。洪武三年被明军俘获的蒙古皇族、元顺帝之孙、昭宗之子买的里八剌,太祖皇帝加封为崇礼侯。并在4年后将其放还。

有学者认为买的里八剌就是被鬼力赤杀死的额勒伯克汗。1388年明军俘获的另一个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汗之子地保奴,也只是因其口出怨言而流放到琉球去了。

这和元朝处置获罪皇族的惯例是相符的。元顺帝本人就曾被流放到高丽大青岛(今属韩国)。长期据守辽东的蒙古贵族、军阀纳哈出,1387年投降明朝后太祖皇帝也加以封赏,封为海西侯。

对于在明军北伐中对抗的元朝宗室,如顺帝在大都留下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世祖之孙,时年已83岁),明军当即将其处死。这或许不够宽厚,但应该视为一种激进的战争手段。

投降明军的蒙古骑士,往往被编入军中。明成祖在靖难战争中就调用了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的力量。成祖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而绘制的《长陵八骏图》显示:战斗中护卫在他身边的,几乎全是蒙古军官。

对于境内的一般蒙古人,太祖皇帝明确表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1367年《谕中原檄》)

这说明 ,明朝是愿意将蒙古人视为臣民的。当然,明朝对蒙古人并不是毫无歧视的。《大明律》中规定,蒙古人必须与“中国人”通婚,不得本族内通婚。这当然是一种族群歧视性的法令。不过,这一条在明代的实际执行情况是很值得怀疑的。

对于儒化的蒙古士人,太祖表示“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蒙古士人答禄与权,是元朝的河南北道廉访司佥事,在明朝获得举荐,担任秦府纪善,负责辅导太祖的次子秦王。

可见太祖虽然有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敢于任用肯出仕明朝的蒙古人才的。综言之,太祖皇帝没有对蒙古人这一群体实施过什么不好的政策。他对蒙古人是加以区别对待的,但政策的出发点,是把蒙古人和汉人一样,变为顺服的明朝臣民。

然而在从中原地区向北方的蒙古大草原逃亡的过程中,一边要面对朱元璋军队的追杀,同时还要隐姓埋名忍气吞声,所以这也造成了在这个逃亡过程中,很多皇族后代掉队,并没有跟随大部队一起走到最终的目的地,这些掉队的元朝皇族人员在各地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们也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穿起了汉服,同时也将自己的名字进行了伪装,纷纷给自己取了一些汉族名字,据明朝的一些史料记载,当年留在中原地区的蒙古族后裔人数不下20万。

在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除了对一些核心的皇族人员进行追杀之外,其他的蒙古贵族并没有痛下杀手斩草除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数太多,同时这些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也拥有了自己汉族的名字,这也导致调查的困难度大大升高,为了让原本百废待兴的国家迅速恢复安定,朱元璋选择了放弃追杀。

那么这些原来元朝的皇室贵族给自己取了什么样的汉族名字呢?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通过什么样的迹象能够找到原来皇室贵族呢?在当时元朝皇族人员在逃亡过程中,给自己取的名字最多的是姓包,他们本身的蒙古名字在翻译成汉语之后第一个字就是包,而且时至今日蒙古族中姓包的人也是最多的。

其实还有一个现实那就是姓王,姓王的这一支蒙古分支是来自于一个蒙古皇族的王爷,由于当时他们逃亡过程中在河南掉队,而且王的姓氏在当地还是普遍比较多的,为了不引起当地驻军的一些误会,这些皇族人员纷纷改姓王。除了包和王之外,其实还有姓余我姓金的,并都留下了一句提醒后人的话,那就是“余金永不通婚",这也是在暗示他们本身就是一家人。

元顺帝带头逃跑到了乌兰巴托,建立了北元,后又分裂。清朝有皇太极征战到很远的地方,当时的外蒙古可汗林丹汗就已经被皇太极征服。到了清末外蒙古的势力最终还是在自己的挣扎中变得空前的强大,他们不受清朝的支配,在边境的地方自立为王,当时的中国已经腹背受敌,慈禧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去考虑这一小部分的问题。清朝最后时期面临着八国联军的侵略,在这腹背受敌的时候沙俄也来横插一脚,他们将蒙古滑轨到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后来被一位英勇的将军征战成功,又将蒙古短暂的归属于中国,只是在两年之后,蒙古国又在苏联的帮扶下独立,这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将蒙古归到中国的领地内。而今蒙古国人他们认为中国曾经是大元帝国的一部分。他们还向往着恢复成吉思汗往日的荣光。

接下来是明朝明朝是比较惨的,一来,明朝对皇室比较照顾,有屋又有田,基本在案(明朝大难临头朱胡子真庸儿 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不像汉朝,到后面,很多不管了,搞得刘备卖草鞋。明朝这一管,起义军一来,那都是找到正主了。传说福王朱常是被李自成煮作“福禄羹”吃了,反正煮不煮不知道,杀是杀了很多的,清兵来了,又杀了一批。但依然还有很多明朝的皇族后代留下来。在河南开封杞县,就有一脉是朱元璋的后人,只是改姓高,但他们准备改回朱姓。

其实就在明朝灭亡以前,明朝的这些皇室家族的成员就成了打杀的对象了。在崇祯当皇帝的时候,清军攻打进来,把济南给拿下了,当时只有朱由枢被活捉了,而其它的宗室王爷全部都被杀死了。等后来到了李自成这里,李自成在陕西起事,战火绵延大半个中国,他对明朝的宗室成员照样不留情。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朱明皇族子孙被捕杀者不计其数,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农民军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明朝为何灭亡?跟朱元璋子孙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兵锋所向,朱姓王爷几无活口。李自成当时拿下了洛阳以后,直接就把朱常洵给杀死了,而且在进军北京的路上,只要碰到明朝宗室的人他就开始杀,一点都不留情。杀到平阳的时候,西河王的宗室成员一共有几百人都被杀了,到了太原这里,晋王宗室的人员大概有四百多人也全部都被他给杀了,后来又到了大同,他把代王的家族成员共几千人全部都给杀害了,简直是惨不忍睹。崇祯的三个太子去哪了 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

而号称是杀人魔王的张献忠,对明朝成员杀的更是上了瘾,在襄阳杀了襄王全族的人,到了武昌把楚王满门也全杀了,到了常德把荣王宗室全给灭了。等他攻进四川以后,又杀了好几个王爷全族的人,明朝的宗室人员基本上都被他给杀光了,那杀的叫一个干净。明朝灭了以后,清朝来了也没有闲着,在南下的时候,也杀了不少逃难的这些宗室。后来到了北京以后又斩杀了投降的王爷们一共是九人,最后到了吴三桂这里他又把永历皇帝父子三个人全部都给杀了。

最后就是清朝啦,清朝到了后面,同治皇帝一死,就没有嫡系了。皇帝人选都是从王爷中过继过来的。同治没生,光绪身体极差,最后一位溥仪皇帝十六岁上岗兼上床,但也没有生下孩子。

现在还有溥仪的一份病历:患者(溥仪)于30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有吸烟嗜好,曾三次结婚,均未生育。溥仪晚年办户口 一些问题让人惊讶又令自己尴尬

没有生,当然嫡系血脉就没有了。

清朝皇族后人还是很多的,爱新觉罗后人都改姓了金,比如影星金巧巧,清朝金格格。还有书画家启功,是雍正的九世孙等等。

那么,后人最牛的是那个朝代呢?

当然是蒙古帝国啦,让世界闻风丧胆 究竟是一代天骄?还是一代屠夫?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后人不要太多。一来成吉思汗的老婆多,据说有五百多个,而且很多都是实际接触 的,成吉思汗也是死在床上,据说是被西夏王妃咬掉了丁丁。

老婆多,还努力,地盘也大,那后代自然就多,据统计现在已经有一千六百万后代,分布在欧洲亚洲各地,后人地位也很显赫,甚至包括了英国皇室!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
x
保存图片